精選內容

SALOMON前徑無畏的魅力

我的第一雙SALOMON是X ULTRA 3 GTX®,那為了美國約翰・繆爾步道,第一次七天六夜的百公里健行而買的。二〇一八年夏天,想到美國去嘗試看看幾年來輕量化的練習,也很想試試看自己是否有能耐能走超過五天的縱走行程,便安排了上班族珍貴的特休,買了飛機票前往舊金山。去程沒有能寄放多餘行李的地方,大背包裡的所有衣物要從台北一路穿到優勝美地。

當年在台灣穿越野跑鞋爬山這件事情,尚未成為風潮,絕大多數的山友都還是穿著長統雨全皮的登山靴從事重裝縱走的活動,如果長達七天六夜的百公里以上的徒步,穿著低筒的越野跑鞋,在台灣並不常見。

而我這次的初體驗,真的令人驚艷!體積輕又防水,真的需要溯溪的時候,就算是整雙都濕了,隔天也會馬上就乾。方便穿脫的鞋帶設計,很適合需要隨地而做的JMT步道,在這次完美的體驗之後,我就深深愛上SALOMON,也開啟我的收集癖XD

一開始有提到,這次的旅程一下飛機就要準備啟程,所有的行李就是身上的大背包,鞋子也只有一雙。那時候在舊金山採買東西時,真的十分慶幸我是穿著X ULTRA 3 GTX®低筒登山鞋,而非笨重的登山靴。而SALOMON鞋面的熱帖技術,使得外型流暢時尚,更具有時尚感。

第一雙X ULTRA 3 GTX®選的是淺褐色,就算是搭配短褲或是牛仔短裙也不違和,穿著它進餐廳和百貨公司也不會迎來側目,不然在夏天,穿著笨重的黑色登山靴也太難融入街景了。

因為在美國那次的完美體驗,回來台灣後,就很想試試看中筒的表現,也想挑戰看看亮色性的鞋子的適搭性。中筒的在腳踝的包覆程度適中,但我自己覺得在行走上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差異,而因為我實在太喜歡低筒的鞋帶設計,所以如果再購,應該還是會選擇低筒。

第二雙選擇的是寶藍色。亮色系的鞋子在山林裡拍照非常搶眼,如果你的全身的穿搭是屬於較低調的深色系,很建議在鞋子的部分有一個吸睛的焦點。

不得不說,SALOMON登山鞋就連郊山的溼滑小徑也能駕馭,CONTAGRIP®的大底抓地力的表現不俗,下坡時最重要的足跟也做了的大齒紋的設計。但不論穿哪一雙鞋,要是遇到要命的青苔,都還是要小心避開。

很多人會覺得鞋楦的地方有點過窄,我自己是因為腳板瘦又沒有肉,穿一般楦頭的我完全沒有這樣的困擾。如果腳板屬於比較多肉或比較寬的,SALOMON的款式有寬楦的選擇,建議帶著習慣的襪子,到實體門市試穿。


挑選登山鞋的顏色,我反而和大多數人的傾向不同。在山上喜歡淺色的鞋子,是因為我自己比較容易沾染到的,大多是塵土的顏色,而白白灰灰的在黑色的(或是深色)的鞋子上更是明顯。比喻來說,就像是黑色的衣服上,佈滿了棉絮或是頭皮屑一樣,反而一點點也容不下髒。

以上這幾張照片是大雨的時候去奇萊主北峰,若改成是黑鞋的話,肯定更慘烈!

二〇二〇年的第三雙,我挑選淺紫與深紫色混合搭配的X ULTRA 3 GTX®,通常我會搭配淺色的襪子,使得下半身有均衡的比例,由下往上延伸,會有細腿的效果(畢竟腳踝應該是下半身最細的地方了!)。

習慣穿壓縮褲或是黑色內搭褲的女生,也很推薦可以使用這樣的搭配效果,而不是下半身都穿黑色。如果下半身都穿黑色,隱藏在岩石或泥塊間,反而會把注意力放在上半身,而產生頭重腳輕的效果,反而無法彰顯比例。

在台灣除了百岳之外,二〇二一年的第四雙灰紫色的X ULTRA 3 GTX®,我也使用在千里步道的淡蘭百年山徑上,旅伴也是穿SALOMON中筒桃紅色款。

這是初夏的行程,全線總海拔500公尺以下,搭配夏日特有的午後雷陣雨,悶熱而潮濕,幾乎站著就全身濕透。長時間的徒步,腳底發汗很正常,但這次的淡蘭古道中路,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一直以來都在乾爽冷冽的氣候上百岳,穿著厚羊毛襪搭配登山鞋是標準配備,一降到了海拔200公尺,才發現身上的裝備不這麼適用。若是夏天低海拔的長途健行,我會換薄的襪子,並且多帶兩雙(千萬不要只是兩雙更替,因為太濕了完全不會乾)。但因為鞋子通常都是以厚襪子的預留的尺寸而購買,我會增加鞋墊的厚度,來避免腳掌在鞋子中移位。

SALOMON的女款登山鞋特別採用不對稱足弓支撐設計,符合女性骨骼結構。女生天生生理結構,骨盆就比男生更寬大,使得在穩定支撐上更需要防止足弓塌陷的可能,好的支撐設計,可以避免腰痠背部疼痛。

規劃行程的時候,我會確認路上是否需要多次渡溪,如果會的話,那就會選擇SALOMON 的低筒登山鞋。對我來說,具備登山鞋的穩定避震之外,而輕量、透氣、易乾的特性就不是每一雙登山鞋都可以擁有的。於是當要溯丹大溪前往中央山脈的心臟時,也是毫無懸念的套上它出發。


這次三天三夜百公里的往返七彩湖,我們一行四個人都不約而同的穿上SALOMON,來剛好都是不一樣的顏色。低筒的X ULTRA 3 GTX®搭配腳踝長度的登山褲和鮮豔的登山襪,有一種俐落時尚的感覺。

總體而言,這四雙SALOMON的體驗讓我年復一年都會持續回購,顏色上也有各種搭配與選擇。由此已經可見在綜合地形上經過了許多嚴格的考驗,而在機能上面也不斷的提升,不管是包覆感、足弓的改良,再再都可以感受到每一次小改款時的進步。

而二〇二一年的X ULTRA 4 GTX®大改款,著實讓我驚豔!過去SALOMON的明星商品X ULTRA系列一直以來銷售亮眼,產品也到了接近滿分的程度,而外型與系列感都與過去迥異的X ULTRA 4,在收到鞋子之前內心充滿了期待,也非常好奇SALOMON如何更超越自己。

拿到X ULTRA 4 GTX®立刻進行雪山西稜的縱走,這次五天的縱走,經歷冰雹、雪地和崩壁等破碎地形,但X ULTRA 4 GTX®仍有很傑出的表現。完全不同的視覺設計,不管是搭配短裙、短褲或是長褲,都十分吸睛,這應該要歸功於X ULTRA 4 GTX®外型更顯得簡約、平滑的流線造型,加上這一代的配色簡直是歷年來最強,不論是淺沙色、白色,都是在山上拍攝起來,視覺相當突出又少見的色彩。


X ULTRA 4 GTX®身外側有一塊包覆整個腳背的橡膠ACTIVE SUPPORT,是增加足部中段穩定度的設計,而就因為這塊設計,使得整體的外型更具設計感,有別於上一代X ULTRA 3 GTX®越野跑鞋的外型,也與市面上的登山鞋大相徑庭,也可以稱得上是X ULTRA的系列里程碑。

我自己非常喜歡女生中筒腳後跟,較以前增加更加柔軟的襯墊,使得陡上爬坡時,經常會磨損腳跟的狀況得到完全的改善之外,在視覺設計上,襯墊還特別使用不一樣的跳色,讓整體的色彩搭配的細節完整呈現,一點也不虎頭蛇尾。

機能的部分無須多贅述,在ACTIVE SUPPORT那塊包覆的橫條尾端,在連結中底的地方,有一塊搭配強化橫向支撐的ADV-C設計,則是我最喜歡的改款部分,是可以幫助容易有意外的踝關節額外的支撐。因為女生的腿部肌肉沒有像男生這麼強壯,在這裡的設計上,我覺得是機能上最有感的進化,就像在鞋身中段處綁上安全帶,使人特別安心。

但最令人興奮的,還是X ULTRA 4 GTX®有與城市山下串連的適搭性。外型跳脫陽剛的運動競技感,顯得更時尚簡約。就連在城市裡搭配一般的短褲T恤也完全不違和,非常適合近幾年大流行的戶外運動風,女生穿著中筒還有意想不到的帥氣感。

而在山裡,X ULTRA 4 GTX®有幾款配色,真的非常適合與淺色的穿搭做呼應,很適合夏日登山或是雪季穿搭,這也是SALOMON有別於其他品牌的創意設計!

白色、灰白色、淺沙色這種在登山穿搭中少見的鞋款色彩,雖然很多人還是會擔心淺色的鞋子會髒,不過我還是老話一句,髒一定會髒,回家好好刷洗清潔,也可以讓你的鞋留下一些豐碩的「戰績」,所以真的別太糾結!淺色或是灰白色的裝備也許比較容易留下痕跡,但穿起來就是比常見的黑色棕色更帥氣又顯眼,有時候山上的裝備,「帥度」更重要!

在各種郊山戶外的場合中,也非常適合穿著X ULTRA 4 GTX®,三百多公克的重量,如果你想要在一整面全皮革登山鞋牆中,找一雙外觀特別、重量輕盈的新體驗,那這雙真的再適合不過了。

因為鞋底穿起來完全不需要適應,而且在各種地形都合適,我其實不是只有去百岳或是郊山才會挑它出場,甚至連騎腳踏車,簡單搭上短褲,比起運動跑鞋稍硬的鞋底,輕鬆地踩踏,我自己都覺得超級合適呢!

有幾次去台東長居,在有山有海的地方,不知道何時會想要往山上跑或是海邊衝,也是一雙SALOMON就搞定,不需要另外放雙鞋子在包包裡,本來就輕量而防水適合混合型路況,面對棧板、土路、礫石、柏油水泥、泥巴路、偶爾過困難地形等皆能應付,這樣的試搭性真的不是哪一雙登山鞋可以比擬的!

數到這裡,已經不知道是第幾雙的X ULTRA 系列,無法停止的回購慾,除了想要包色之外,也是因為有難以取代的機能性。像今年二月我腳踝扭傷之後,外出幾乎都要穿護踝,而新改良的Quicklace™鞋帶,調整鬆緊更順暢,讓我在穿著護踝時的穿脫變得更方便,無須長時間忍著疼痛蹲下,也省去一直綁鞋帶調整鬆緊的麻煩。


我最喜歡也經常上腳的SALOMON,都是有漂亮撞色的X ULTRA 4 GTX®,而今年夏天新出的終極的灰白色,也實踐了我一直奉行的山上淺色穿搭,低筒是合金灰,高筒則是礦石灰。登山鞋這個裝備,不只能討論機能、抓地力與防水與否,更重要的是在各種場合中是否能穿搭出最大效益,而不是只能山上穿。

早已跳脫傳統笨重的外型,與崇尚簡約設計的X ULTRA 4 GTX®,讓人忍不住期待未來是否有更讓人驚艷的配色呢——讓我先準備好預算,再次快樂的健康進坑吧!

七年來七雙SALOMON的體驗,以千里的旅途與時間,考驗X ULTRA系列扎實而穩健的實測,若你也想要了解更多X ULTRA 4 或SALOMON,以下的連結會有更清楚的機能介紹,很期待未來和我一起邁向第一個十年體驗!

SALOMON FB
SALOMON IG
SALOMON ISPO

廣告

長一輩的大哥大姐聽到爬山穿羊毛衣,心中就會浮現厚重毛線衣、或是貼身衛生衣的畫面。。許久之前,羊毛的製作工法與纖維長度可能都有限制,能把羊毛衣做到又輕又暖,穿著羊毛上衣去爬山,是爸爸媽媽那個年代從未聽說的事。

繼續閱讀 “羊毛衣的穿搭選擇與色系挑選"

羊毛衣是什麼?

長一輩的大哥大姐聽到爬山穿羊毛衣,心中就會浮現厚重毛線衣、或是貼身衛生衣的畫面。。許久之前,羊毛的製作工法與纖維長度可能都有限制,能把羊毛衣做到又輕又暖,穿著羊毛上衣去爬山,是爸爸媽媽那個年代從未聽說的事。

繼續閱讀 “羊毛衣的穿搭選擇與色系挑選"

羊毛衣是什麼?

長一輩的大哥大姐聽到爬山穿羊毛衣,心中就會浮現厚重毛線衣、或是貼身衛生衣的畫面。。許久之前,羊毛的製作工法與纖維長度可能都有限制,能把羊毛衣做到又輕又暖,穿著羊毛上衣去爬山,是爸爸媽媽那個年代從未聽說的事。

繼續閱讀 “羊毛衣的穿搭選擇與色系挑選"

山女孩K書中心:再潛一支氣瓶就好

嚴格說起來,我是沒有潛過水的。

唯一一次經驗,是在東南亞某島參加一次幾天的課程,早上出海、下午去他處遊覽。

對於潛水我只有兩個印象,一是我在那團似乎經常得到教練誇獎,因為我不怕水,但憑著憨膽,我總是跟得上教練。其二是每一次上岸時,教練會以似乎海嘯來襲般的緊張,大吼RUN!RUN!RUN!

我不怕水,但怕海。大學之後不再到海邊,讀栗光的第一本書《潛水時不要講話》時,我也喚不起模糊的海下記憶。

第一本生物繽紛的照片、華麗的學名、裝備的介紹、難以發音的地名、眾多潛水教練的名字,勾勒出繁複廣袤的海下世界,我和作者一樣睜著眼睛拼命看著,還有好多好多未見,還有好多好多不解。

而六月甫出版的第二本《再潛一支氣瓶就好》,則讓我一次潛入作者的心裡。她變得如此安在,在生活裡舒展四肢,用開闊與愛去理解現實的流動,一如海接受洋流、潮汐,一如她即使被看不見的力量拉扯,但仍能保持平靜。

我和作者算認識(栗光請原諒我淺薄的標準),一面之緣,外型纖細瘦弱,談話之間有完美的邏輯與頓點,少見書中高級的幽默、會心的自嘲。

但透過此書,我像是10米、20米、25米的越潛越深,然後在她的心海裡,潛入篝火,等候所有真心如繁星浮現。

這次把動人的照片放在書末,我認為是極好的編排。緩緩翻頁時,我甚至覺得它們全是作者心海的寶物,人間未曾尋得。

她聰慧的體貼、晶瑩的思念、剔透的看穿,一如在綠島斜坡花園那張,網扇珊瑚的照片,用幾百支氣瓶時間,在海底織成屬於她的綿密網絡。

而那很美。

山女孩K書中心:早安,我心中的怪物

剛讀完《早安,我心中的怪物》,這本書可以說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衝擊版。少了好萊塢畫面式的編劇感,五個不同的治療故事,以平鋪直述的方式描寫,創傷如何摧毀一個人的人生,又如何驅動保護機制,讓一個人不至於崩裂破碎。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自推薦後,有許多山粉圓紛紛私訊說是年度最愛。而這本怪物,沒有辦法讓你有笑有淚,但真實而深刻,更重要的是《早安,我心中的怪物》能透過各種面相,使你明白「創傷」是什麼?「心理諮商」的作用為何?

就像前幾集的樂樂與小齊一樣,有些人的故事,就是和你我不一樣。而他們,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閨蜜,或是你的愛人。它發生的如此近,甚至你自己也曾遭遇。小時候噁心的觸碰、父母曾無心(或有心)的惡言,我們以為好了過去了,但其實還有破洞,在心底越裂越大。

在過往接觸的個案中,憂鬱、躁鬱、自殺傾向、性別不認同等,都只是一個呈現,治癒的過程往往耗時費日,綿密的溝通與信任的博得,使我明白,人的相處是如此的脆弱,也如此的堅韌。

今天我想做這件事,把文寫得又臭又長,以便能讓你轉寄給你身旁可能正在深谷中,伸手不見五指的朋友或家人。我能夠做的,是盡量整理手上的資料,使他們明白,

所有的傷痕,都有人經歷過,請說出來,讓我們知道。

然後,請抬頭看看,這黑暗中的光。


諮商選書

早安,我心中的怪物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成為一個人 
被討厭的勇氣 
愛的藝術

小說讀物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正常人 
晚安,糖果屋 
劉願 

療癒創作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 
原來,我們內心有一間解憂藥局 
追蹤師:草原狼導師 
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 
獅子追蹤師的生命指南 

通報求助

110
113-保護專線
1925-24小時安心專線
1980-張老師專線
1995-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9-轉接各地家扶中心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各市)
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各市)
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 (各市)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02)2367-0151 
家扶基金會 0800-078585
婦女救援基金會 (02)2555-8595
現代婦女基金會  (02)7728-5098#7
兒福聯盟 0800-250-585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02)2381-7995

山女孩K書中心:拾貝人

《拾貝人》八個短篇小說,像是八篇神話故事。

我特別喜歡Mkondo,恰好是最後一篇。那依瑪是一個非洲的少女,跑步時巧遇受博物館委託採集化石的美國人,沃德。

她奔跑在他的卡車前方,手臂美麗的肌肉緊繃,心臟如擊鼓般跳動,從此之後沃德只想贏得那依瑪的芳心,而挑戰只有一個:他必須跑贏她。

花了七個月,那依瑪終於坐上飛機,但超市包在塑膠套裡的肉,死氣沈沈的博物館,不再追逐的沃德,肥軟的大腿令她反胃。

她想起十歲時自創的遊戲:Mkondo。遊戲規則是,挑選一條從未走過的路徑,然後一直跑到盡頭。走到盡頭時,她必須再往前跨一步。往前跨出那額外的一步。

這表示,可能需要鑽進一叢密密麻麻的藤蔓,可能要攀過一顆巨石。也許要跨越一條深及胸的急溪,或是一座碧綠安靜的湖。

除非一直走到空曠的懸崖,那依瑪才肯停下腳步,她不是不知足,她只是好奇:跨出額外的一步,會到哪裡?

你夢見,你看見,你經過某種生活或是美景,但你從未親身體驗。愛與生活變成博物館裡死亡的標本,美麗而靜止,以大頭針釘向絨布,展示曾經的骨骼與斑斕。

你吃著精緻的糖,微波三明治,喝珍奶的時候,早已遺忘番茄是在幾月盛產,無法分辨梨子開出的花。你關在有冷氣的健身房算組數,然後把風和森林拋在腦後,抗拒泥土的氣味,噴上香水。

沒有什麼改變你,是你抗拒接近自己。那個舉足不前,害怕跨出額外一步的你,迎接的是什麼?下一次的績效考核?毫無新意的提案?週而復始的星期五晚上,與朋友言不及義,油膩的雞翅混著溫啤酒吞下。

如果雲無時無刻都在改變,那麼你也是。你沒有任何時刻相同,你必須移動。你努力讓世界更好的同時,別忘記你就是世界。

停下來,想。
什麼讓你後悔,是你離開,還是你從未離開?

讀完了《拾貝人》,我一直問我自己,是否跨出了額外的那一步,我是否能毫無畏懼,願意再多跨出一步?

我已經有答案了,那你呢?

山女孩K書中心:候鳥的女兒

最近大家問候我,先提到腳傷還好嗎,然後再問問寫作的進度。真不好意思,我老是歉然地表情說:「有有有,慢慢前進中。」

每天固定復健,每天也固定寫字。看了很多很多書,也為很棒的書寫序,透過梳理別人的故事,去理解自己的故事。

《侯鳥的女兒》主角是鳥類學家法蘭妮,她一生的課題與原生家庭有關,與離開有關,與遺棄有關。她秉持一個信念而活:她終究會離開所愛的人身邊。

移動刻在基因裡,她無力阻擋。

我剛開始爬山,也是因為要找尋生命裡遺落的東西,無法解釋也難以言喻。是母親?是愛?是家?還是我自己?

一次又一次的出走,我才明白那些往外的探索,其實最終都是要與自己相遇,而法蘭妮也是一樣。

無家可歸是因為居無定所,還是愛的人離去?而家,是指自幼長成的地方,還是安身立命的所在?她在大海裡追隨著瀕臨絕種的北極燕鷗,答案也漸漸浮現。

在這日漸崩塌的世界,這部小說於陰暗洶湧的灰色海面上,從厚厚的雲層中灑下幾縷希望的聖光。它教導我們要以愛學會愛,要鼓起勇氣,航行到比過去更遠的地方。

有讀者告訴我,IG 貼文不用寫太多字,「因為大家只滑照片,已經沒有人閱讀了。」

但故事仍然要被傳頌,要被傾聽,而這一切需要的不只有耐心,我還需要明白我為何找尋。

就算是傷勢100天還沒有好、以後再也無法上山,就算是坑坑巴巴的文章,但我也不會放棄心裡的候鳥,我想一直飛一直飛,

直到見到光。

山女孩K書中心:高度狂熱

高度狂熱 クライマーズ・ハイ

我們爬山,總是站在高處。
呼吸急促、強風吹拂,雙手凍僵,腳步似乎有點不穩。
高度使我們滿足、使我們覺得偉大同時意識到渺小。

如果你是這樣,那你適合這本書。

故事從退出登山界的登山家安西開始說起,相隔17年的兩個場景相互置換。

在主角悠木攀爬衝立岩的同時,他也回到1985年,發生史上最嚴重空難的那天 。520條人命碎成屍塊,四散在群馬縣的御巢鷹山上,身為新聞記者與統籌主編的他,如何面對「事實」與「獨家」。

就像是攀爬自己內心那座大山一樣,要不顧一切的捨命攻頂,還是珍惜著內心的純粹,活著下山?

腎上腺素炸裂在兩種不同的高度,悠木的選擇是什麼?

這本書寫面對現實時人性的卑劣,同時也寫那藏在背後微小而善良的光輝。爬山若不是為了登頂,不是為了成就感,那我們在山裡追求的是什麼?若過程就足以滿足,為何轉身在生活裡,卻需要對高度狂熱?

橫山秀夫以谷川岳這座「吃人山」,隱喻貪婪的眾生所追求名與權,《高度狂熱》是一本拿起就被重擊的書。寫山,寫激情,寫對高度的癡迷與恐懼,寫所有普通人,為了活著的那些掙扎。

山上難,山下更難。

◾️

博客來:https://reurl.cc/k7gMXx
NHK:https://reurl.cc/veApWL
出演/佐藤浩市、大森南朋、岸部一徳
東映:https://reurl.cc/Opn5Ev
出演/堤真一、堺雅人、小澤征悅
谷川岳自衛隊遺體收容:https://reurl.cc/Qjx5eO
大阪空難:https://reurl.cc/Qjx5XZ

山女孩K書中心:越嶺記

台北鎮日的雨。

腳傷不得移動,最遠的距離即是振興醫院旁的復健傷病院,我撐著傘每日磺溪來來回回,坐在病院裡接受各種物理治療。

此時我看書。這時的書不能太傷感,指涉過多。《越嶺紀》這本書,以敘述記事為主,拿起時稍稍安慰,想說就跟著作者走一趟八通關越嶺,身不得起而心嚮往之,山中的故事本就是我的最愛。但卻在書中幾段動人美麗的描寫,在醫院裡紅了眼眶。

之前推薦給大家兩本有關鹿的作品:《鹿人・手札》和《鹿苑長春》,恰恰《越嶺紀》中我最喜歡的章節也與鹿有關。「美麗的鹿角是山中世界最大的善意與誠意」 (P.133),作者以這一句話開啟布農族人-拉荷阿雷的精彩描寫。

從八通關越嶺東段登山口(花蓮山風),經瓦拉米步道進入佳心開始,全程約一百公里寫成一本255頁的書。以駐在所、營地為骨幹,當然也有縱走地形、氣候、心境的描寫,但最動人的是那看起來像是夾入歷史人文記載,卻以詩歌般優美、小說張力的文脈,使得人物樣貌躍然於紙上。像是:

「正午的高雄川像熟睡的夢境,河道比一百頭並排的水鹿更寬」
「拉荷阿雷不熟系平地世界的月日年,但熟知此時正是水鹿生產期。他想告訴知事先生收到鹿角之時,一頭鹿嬰或許正落地。」

或許我們爬山是為了身強體健、是為了逃避現世,或許我們只貪戀風光明媚、大好展望。我和大多數的人一樣,也許識得某些山頭,也許懂得下載GPX,並且知道等高線的鞍部與稜線,但對於為何叫「多美麗駐在所」全然不知。

我無能力探勘非傳統路線,但也從不覺得傳統路線無聊。那些步道上千萬的故事你都還沒有聽完,你怎麼能說北大武山無趣、聖稜線了無新意?

我無完百之志,但願我每一次的越嶺,都能謙卑以對,低下自己去貼近山的心臟。以額撫地去感謝山的寵愛與包容,謝謝山寬恕我的無知與猖狂,曾以為縮短天數就是一種挑戰,那不過只是年輕罷了。

如作者王威智說的,

「如果山有體溫,這就是大水窟山深秋十月的體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