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陣子我到哪裡都帶著〈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大家看到這本書出現在我桌上都很驚訝。先不說這本面紙書的厚度好了,手寫字書名感覺上就很像是一本閨蜜之間抱怨男人的八點檔小說。
但結果完全不是這樣,這本書在兩間諮商室中秀出所有人在人生裡對某件事的的恐懼、各種上癮、深刻的愧歉、不願承諾、害怕被遺棄。各種我們在人生裡曾體驗或尚未體驗的重大議題,作者以幽默風趣但充滿情感的方式滿載盈頁。
我經常待在小小的會議室裡,兩個人面對面的談話。如果認真算起來,我應該有超過一萬場這種談話的經驗。
在如此豐厚的職涯場景中,往往養成某種程度的職業病:要求自我高度傾聽、細緻的觀察力、不過分判斷、談話裡失去自己。
經年大量向外開放的結果,就是我並不擅於親密情感的表達。
不太能說明自己的情緒,對詞句過度計較,甚至面對具體形容相當抗拒,一旦下定決心說,就是準備果斷切割連結。
生命裡有幾個人,我願意完整的闡述,或是一次又一次的解釋,但真的是五隻手指數的出來。進修心理學語言學程的時候,我都有感覺老師覺得我這個學生有夠棘手。
這本書讓我記起,相當多次,數不清的多次,在一個小時的談話中,對方忡忡流下眼淚。當然對方第一個反應都是不好意思,我都會說:眼淚和笑聲是同一種東西,你感傷時掉眼淚,和快樂時會發出笑聲一樣,「沒有人會覺得快樂是件羞恥的事,眼淚也不是。」
前天結束談話的時候,我還是不太習慣線上的感覺,約了下次後,又請對方再等一下,把自己內心的感受也說出來:「我想要謝謝你,因為你很在乎自己,於是警覺了內在細微的改變,並且有想要改善或是與之共處。謝謝你愛自己。」
我也想要謝謝我自己。我越來越坦率,越來越不計較對稱的平衡,願意把內心的雨下下來,願意先做那個勇敢的人。謝謝我願意試著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儘管仍相當拙劣。
只要我們願意前進,終究能與過不去的那個自己和解。